民国人物陈炯明再探秘

发布日期:2025-04-16 浏览次数:100

《陈炯明传》是研究中国近代革命家陈炯明(1878-1933)的重要传记,但需注意存在多个版本,作者和视角差异较大:

段云章、倪俊明版(2009年,广东人民出版社),以大陆学者视角系统梳理陈炯明的生平,包括其参与黄花岗起义、主政广东等经历,侧重呈现其作为辛亥革命元老的历史角色。

康白石(高宗鲁)版(1978年,香港文艺书屋),突破国民党传统叙事,强调陈炯明被遮蔽的贡献,如推动闽粤桂革命基地建设,并剖析其与孙中山分裂的核心矛盾:陈主张“联省自治”渐进统一,而孙坚持“武力北伐”迅速集权。书中引用梁启超观点,认为历史应赋予旧事新意义,暗示对陈炯明评价需突破意识形态束缚。

《陈炯明传》各版本共同指向陈炯明在1922年“孙陈决裂”中的悲剧性角色,但康白石版因1978年成书于香港,更早提出“国民党党史刻意贬低陈炯明”的批判性观点,成为后续研究的重要参考。

与段云章版的史料梳理不同,康白石版的第四章全面而细致的阐述了616事变的始末,其中特别提到陈炯明虽然领军多年但仍是一个迂腐之至的传统知识分子,以陈炯明部邓铿的第一师,和洪兆麟的第二师(魏邦平的第三师中立)的实力,陈炯明完全可以依托密集火力和人数优势就地消灭孙中山,而陈炯明却认为可以在军事压力之下,力劝孙中山下野并离开广东,多次沟通未果之后,于是擢派第二师师长洪兆麟护送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寻访孙夫人宋庆龄,并拜访永丰舰,并希望何香凝说服孙中山“和平”离开广东;因此从现有的史料上我们可以发现,616事变事实上又是一出“鸿门宴”的大戏,同时也证明孙陈矛盾本来是有关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生死之争,不能那样雅致,不能那样从容不迫,因此陈炯明的“放虎归山”,以及孙中山后来的所谓只要陈炯明悔过,给予其重新录用机会等等,皆是迂腐之极,康白石把孙中山和陈炯明称为“秀才革命家”也不无道理;1921年之前,孙中山一直将陈炯明视为“卵翼”,616事变之后,又将陈炯明视为“肘腋之患”,康白石仍认为这是两位“革命家”之间的“相爱相杀”,毕竟两位革命家的背景迥然不同,陈炯明是清末的“省咨议员”(国会议员)和法政学堂的毕业生,而孙中山先生是海外归侨和“医学”博士,这就决定了 “唯英雄能生人杀人,功首罪魁,留得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私情公谊,全凭一寸赤心知”(陈给孙的挽联)的两者关系。

展开剩余12%

总而言之,康白石的这部著作能够使我们全面地理解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其中的复杂人物,以及复杂人物背后的复杂逻辑,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民国时期历史的人性和人性的历史。

(完)

资料:

发布于:北京市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